傾聽孩子的聲音 校長李振益

    有一則小故事如是說:一位母親問她五歲的兒子:「如果媽媽和你一起出去玩,我們渴了,又沒帶水,而你的小書包裡恰巧有兩個蘋果,你會怎麼做呢」兒子歪著腦袋想了一會兒,說:「我會把兩個蘋果都咬一口。」可想而知,那位母親有多麼的失望。但她沒有訓斥兒子,而是摸摸兒子的小臉,溫柔地問:「能告訴媽媽,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嗎?」兒子眨眨眼睛,一臉的童真地說:「因為我想把最甜的一個給媽媽。」霎時,母親的眼裡充滿了淚花。倘媽媽沒傾聽孩子最後的心聲,或許媽媽就沒了那份感動和喜悅的淚水;或在訓斥下,孩子也失去了可愛的童真,滿腹的委屈或不解。

    孩子快樂學習,健康成長,一直都是我們的理想與期待,但無可否認的,在成長學習過程中,無疑的並非如此順暢,勿論家庭因素,學習成效,同儕互動等,都或多或少會挫折,不盡如家長或師長的理想,此時的孩童,需一份傾聽與了解,可惜現實上,面對挫折的孩子,在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下,師長理所當然認知中,沒了理解關懷,更無傾聽孩子內在心語的機會,隨之而來的是斥責,如此,卻加深了孩子的挫折與無力感;所以孩子成長過程,學會傾聽是家長與師長的一種能力與修為,如何成為一位成功的傾聽者,首先,傾聽就是注意看、專心聽。聰明的傾聽者,不僅要掌握孩子表達的重點,對表層話語有正確的理解,從說話者語氣和肢體動作中演繹孩子的隱含訊息,把握孩子的表達原意,唯有如此,才能達到真正了解孩子,成功建立與孩子溝通的管道,協助解決孩子的問題。其技巧或可如下:直接說明:直接反應聽見他(她)話裡的意思;仔細觀察:細心觀察他(她)的聲調和肢體語言;回應:點出他(她)心中的感覺;要求:引發更多訊息,最常見的例子就是:「希望你(妳)能告訴我多一點有關……」;興趣:帶著理解和相互尊重進行傾聽;關心:正如一塊共鳴板,讓說話者試探你的意見和情感;避免先入為主:以個人態度投入問題時,往往導致憤怒和受傷的情感;過早立下結論,顯得武斷;回應口語:回應簡單的語句,例如「呃」、「我明白」、「是的」或「有意思」等,來認同對方的陳述;還有「說來聽聽」、「我們討論討論」等,鼓勵說話者述說其感受。

   不被「傾聽」是一種傷害,在被傾聽中長大的小孩相對的會較有安全感、人格也較完整、被傾聽的小有自;相反的,不被傾聽的小,由於缺乏被了解來強固他的自我接受,就會因他人的期望與焦慮變形扭曲;傾聽是一門藝術,是一種修養,更是一門學問。懂得傾聽的父母,能智慧傾聽的師長,能與孩子良好的互動,建立信任的關係,進而影響孩子,改變孩子;為了您孩子的快樂學習,健康成長,父母師長們,諄勉自我成為孩子學生的最佳傾聽者,乃孩子之幸,學生之福!


校址:台南市下營區開化里270號 電話:06-6892600/傳真:06-6897499 Powered by XOOPS © 2001-2011 The XOOPS Project